
作品声明:内容取材于网络配资门户官网
《康熙王朝》这部剧,好多人一看就停不下来,尤其是里面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,总让人感慨万千。周培公这个角色,演得特别有血有肉,被贬到盛京11年,临死前还把那幅皇图献给康熙,很多人看完都纳闷:这哥们儿受了这么多委屈,怎么还这么忠心耿耿?
周培公生在湖北荆门,那地方在清初挺乱的,他小时候家里就遭了难,父母都没了。他从底层混起,当过小兵,后来慢慢爬到官位。康熙年间,三藩之乱爆发,那是1674年的事,吴三桂、耿精忠他们闹腾起来,王辅臣在陕西也跟着响应。
康熙派图海去镇压,周培公那时在图海手下当幕僚,他出了个主意,说服王辅臣投降。这事儿在1676年办成,没打仗就解决了西北的麻烦,周培公因此得了赏,升了官,当了山东登莱青道的道尹。
在山东干了三年,周培公跟当地总兵闹矛盾,意见不合,他就干脆辞职回家了。那是康熙十八年左右的事,他回荆门老家待着,赋闲了好几年。期间他也没闲着,老想着国家大事。
展开剩余75%到了1690年,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闹叛乱,周培公听说后,赶紧写了个平叛的建议书,上呈给康熙。康熙一看,觉得靠谱,就把他召回去,任命他当盛京提督。
这盛京就是现在的沈阳,清朝早年的首都,位置重要,但离京城远,气候冷,南方人去那儿适应起来挺难。
电视剧里把“被贬”的事儿拍得像康熙怕周培公功高震主,故意把他发配到边疆,憋屈11年。其实历史不是这样。周培公去盛京是1690年,正好是康熙需要加强东北防务的时候,那边靠近蒙古和准噶尔,提督这个职位是管军事的,责任不小。
康熙派他去,不是贬,而是信任他能守好边疆。周培公在盛京干了11年,到1701年去世,这段时间他负责边防,处理当地军务,没什么大风浪,但也算尽职尽责。历史书上没说他受冷落或怨恨朝廷,相反,他一直保持着对国家的关注。
那为什么电视剧要这么说?因为《康熙王朝》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《康熙大帝》改的,小说里周培公被塑造成康熙身边的超级谋士,帮着平三藩,立了大功,但康熙担心汉臣坐大,就把他调走。这其实是小说家为了增加戏剧性加的料。
真实历史上,周培公没那么传奇,他的主要功劳就是劝降王辅臣,后来在山东和盛京的任职都挺普通。康熙对他的任用是基于实际需要,不是什么权斗阴谋。
明珠那些人,在历史上是康熙的宠臣,但也没证据说他们排挤周培公。明珠自己后来还因为贪腐丢了官,康熙对权臣一直警惕,但周培公这事儿跟那没直接关系。
电视剧里,周培公在盛京画了幅大地图,标注全国山河、经济、军防,临死前献给康熙,康熙看完感动坏了。这段看得人热血沸腾,但历史上没这事儿。
周培公死于1701年,而清朝那幅著名的《康熙皇舆全览图》是1708年才开始测绘的,用了西方传教士的测量技术,花了十年才成。周培公不可能参与,他早没了。小说和剧里用这个情节,是为了突出周培公的忠诚,就算被“冷落”,他还想着国家大局,不想自己的心血白费。
那么,为什么周培公在历史中会给人“临终献图”的感觉?或许是因为他晚年还在上书献策。1690年上那个平叛条呈,就是例子。他赋闲在家,还操心西北叛乱,写了详细计划,康熙采纳了,才有后来的任命。
去盛京后,他管着东北军务,那地方战略位置关键,靠近俄罗斯和蒙古,他得处理边境事务,稳定地方。虽说气候苦,但他没抱怨,干到死。康熙后来北巡时,可能去过盛京,但历史没记他专门探望周培公。不过,康熙对边疆官员挺重视,周培公的贡献康熙应该知道。
周培公父母早亡,母亲孙氏据说是贞烈,父亲周化龙是明朝官员,死于战乱。周培公后来求康熙追封父母,就是为了孝道。康熙同意了,还亲自写祭文,这在清初汉臣中不算多见。
周培公在军中起步,从幕僚到道台,再到提督,一步步靠实干上来。没科举背景,全凭军功,这在清朝汉官里常见配资门户官网,但也说明他有真本事。
发布于:山东省证配所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