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起中国农村的那些事儿在线配资查询服务,总绕不开改革开放那段历史。农村改革不是一刀切,而是根据地方情况搞出来的各种路子。
其中,万里和李尔重这两位省委书记,一个推了小岗村的家庭承包,一个保了周家庄的集体经营,俩人做法不一样,但都从实际出发,帮农民解决了实打实的吃饭和生产问题。
万里在安徽干的事儿,让全国农村看到了分田单干的门道;李尔重在河北的决定,则留住了集体模式的样板。俩人加起来,展示了农村改革的多样性,需要因地制宜。
万里主政安徽的那些年万里这个人,1916年出生在山东东平一个穷人家,早年上过师范学校,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那时候抗日战争刚打响,他就回老家组织武装,建立根据地,搞游击战。
解放战争期间,他在冀鲁豫地区负责后勤,管粮食运输和桥梁修建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先在南京当副市长,处理城市恢复,分配物资啥的。后来调到城乡建设部,当副部长,管北京的城市规划,修路铺桥。
展开剩余83%1958年,他在北京市委当书记兼副市长,帮着建国庆十大建筑,从设计到施工都盯得紧。1960年代,他继续在北京管市政,排水系统改造、防洪工程啥的都抓过。
1975年,他当上铁道部部长,整顿铁路运输,检查轨道维修,改革调度系统,让乱成一锅粥的铁路重新运转起来。1977年6月,中央把他调到安徽,任省委第一书记兼革委会主任,那时候安徽是农业大省,但穷得叮当响,很多农民吃不饱饭。
万里一到安徽,就开始下乡调研,跑了滁县等地,开会讨论农村经济政策。1977年11月,他印发文件,允许试行生产责任制,这在当时可是冒风险的事儿,因为很多人还觉得这是走资本主义路子。但万里不管那些,他觉得只要能让农民有饭吃,就得干。
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,正好赶上这个节点。1978年冬天,小岗村18户农民搞了大包干,分田到户,按了手印,约定包产到户。第一年,粮食产量就翻了好几倍,达到13万斤,比之前三年总和还多。这事儿传开后,周边村子也跟着学。
万里知道后,支持推广,在省委班子顶住压力,逐步在全省铺开。1979年,他到小岗村考察,肯定了这种做法,还上报中央。中央领导看过安徽的报告后,觉得可行,就建议全国推广。万里在安徽干了三年,农村面貌变了不少,农民积极性上来了,产量也上去了。
民间还传出“要吃米,找万里”的说法,可见老百姓对他多认可。1980年4月,他调到中央,任国务院副总理,管农业,继续推动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落地。那时候,国家农委在他领导下,组织调查队下乡,收集数据,调整政策。
1982年,他主持全国农村工作会议,印发文件,肯定家庭承包的路子。万里的贡献,就在于他没墨守成规,而是从安徽的穷困实际出发,打开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,让亿万农民看到了希望。
李尔重河北任职的务实作风李尔重这个人,1913年1月出生在河北丰润一个农民家庭,早年上过中学,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,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日战争中,他在冀东地区组织农民暴动,建抗日政府,征收税粮支持部队。解放战争时,他当冀热辽区委书记,协调补给,指挥战斗。
1949年后,他先在唐山当市委书记,恢复工业生产,管煤炭分配。1950年代,转任河北省委副书记,主管农业,抓灌溉渠道建设和粮食征购。
1960年代,继续在河北地方工作,管经济调整和水利工程。1979年12月,他升任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,到石家庄主持工作,讨论全省发展计划。那时候,全国农村正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但河北有些地方不完全一样,尤其是晋县周家庄公社。
周家庄是1958年建的人民公社,下辖十个生产队,土地肥沃,集体经营习惯了。1982年,全国公社陆续解散,但周家庄村民不想分田到户,他们觉得集体干活效率高,收入稳。乡党委书记雷金河收集意见,村民联名按手印,要求保留公社。
李尔重接到报告后,没急着表态,而是亲自去调研,看了田地、仓库和账册,发现这儿产量没降,社员积极性也高。他觉得改革得因地制宜,不能一刀切。就起草细致报告,上报中央,获批保留周家庄的集体模式。这样,周家庄成了全国最后一个保留人民公社建制的乡镇。
1983年李尔重继续督导周家庄,检查集体劳作,确保收入不低于周边分田的地方。1985年,他离开河北书记岗位,转任其他职务,但后来还多次去周家庄,1994年留下嘱咐,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。1999年,他又去那儿,看雷金河和社员,强调集体统一经营的好处。
李尔重的决定,帮周家庄留住了集体经济的根基,到现在,周家庄人均分红6000元左右,集体资产管得稳,村民生活不错。他从实际情况出发,保住了这条集体道路,让人们看到另一种可能性。
农村改革的多样路径万里和小岗村的路子,是家庭承包的典型,解决了当时农村生产力低下的问题。小岗村从1978年大包干开始,粮食产量大增,结束吃救济粮的历史。
1980年后,土地确权,农民领到红本,资源变成资产。1990年代,小岗发展企业,建工厂,2000年代搞旅游,游客看手印展。
现在,小岗村深化股改,农民变股东,分红领取,产业结构调整,蔬菜队、设施农业啥的都上马了。万里的推动,让这种模式在全国铺开,解放了农村劳动力,很多地方从贫困走向小康。
周家庄的集体模式,则是另一个样板。从1952年建合作社开始,就统一经营,1979年底还清债务,集体赢余161万元。1982年后,在李尔重支持下,没分田,社员收入高于周边。1990年代,修大棚,种蔬菜,运市场。
2007年,办资金互助社,盘活资金,支持农业。现在,周家庄农业机械化,收割机作业,人均收入破万,集体经济稳健。两种模式,一个强调个人积极性,一个突出集体力量,都在不同条件下发挥作用。
万里和李尔重的贡献,就在于他们没生搬硬套政策,而是看准当地情况。小岗适合分田,周家庄适合集体,这告诉我们,农村改革不能一锅煮,得灵活。搁现在,乡村振兴也得学这个,结合本地资源,别盲目跟风。
发布于:河南省证配所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